中國政法大學同學與美國東卡羅萊納大學同學(見後面大屏幕)合影 圖/王占芳
  走進跨國合作課堂親身體驗跨文化交流
  ——中國政法大學首次開設“全球理解”項目課程
  新浪傳媒訊:“能夠參加這個跨文化交流的項目可能是我這學期最棒的經歷之一”,在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的交流生於泓洋同學在結課報告中這樣寫道。另一位選課學生賈皓也說,這是“在我大學生活中最新鮮、最有趣的課程”。
  每周三上午8點整,十六位來自中國政法大學不同學院、不同年級的同學,在昌平教學樓厚德樓309多媒體教室,通過視頻小組討論和網絡一對一互動的形式,先後與美國東卡羅萊納大學 (ECU) 與秘魯聖伊格納西奧德洛約拉大學 (USIL) 這兩個課堂連線,與對方的十多位同學用英語進行兩個小時的交流。這個跨國課堂,是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2013年起,為參與“全球理解”項目所開設的《跨文化傳播》課程。
  在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的協調指導下,這門課程得以採用同步視頻會議技術、虛擬教室技術、網絡交互技術等教學設備,使學生能夠坐在本國課室,享受留學式的跨文化交流機會。而提供這一機會的“全球理解”項目,則是由美國東卡羅萊納大學自2003年起發起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文化教育項目,目前課程合作伙伴已遍佈全球五大洲。
  2013年中國政法大學首次開設的跨文化交流課堂,遵循了原已成熟的授課模式:同學們就校園生活、家庭結構、傳統文化、社會習俗、生命價值、刻板印象與偏見等話題與外國同學展開討論。這幾組討論話題的設置,是由全球理解項目組通過全球各國課堂的反饋,而不斷完善臻於成熟的課堂設計。中國政法大學的課堂也是如此,但具體直接的文化碰撞總會帶來設計之外的驚喜——在介紹彼此的文化時,秘魯的兩位同學跳起了Salsa舞蹈;政法大學的同學也在鏡頭前示範起了太極拳的打法和京劇的唱法。
  全英文的交流方式一開始對同學們是一種挑戰,但一旦剋服語言的困難,跨國的交流給同學們帶來了新鮮的感受。跨國的交流常常由輕鬆的聊天打開話題,到兩國課堂的第三次連線時,中外學生會組成討論小組,合作完成一份較為深入的項目報告。有的小組比較的是東西方社會個人生活規劃的差異,有的小組則討論兩國老年人生活狀態的社會話題。同齡人之間的交流逐漸從課上延續到課下。在下課之後,同學們仍然用各種聊天工具與美國、秘魯的同學們保持著聯繫。社會工作系的李俠同學教會了美國Jeanty使用QQ,共同愛好的一款電子游戲成為他們聊天的話題。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賈皓同學也在課後與秘魯的兩位同學通過微信越洋交流。
  賈皓這樣回顧上完這門課的感受:“差異並不可怕,如果所有文化都是一個面貌,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怎麼可能存在那麼多有趣的人和事?”於泓洋也說這門課讓她從另一種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要與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同齡人交流,就“要跳出我們所生活的圈子去看待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風俗習慣”。
  這種跨國跨校的教育模式,其教學效果也得到了實證研究的證明。教育學研究者通過對參與本課程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參與過這門課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對於不同文化與社會更具文化包容性、具有更多元視角。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鄧力老師是這門課的授課教師,她認為,“讓同學們面對面進行跨文化交流,學會理解並欣賞多元文化和不同的世界觀,正是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文/ 黎登)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q06cqcmq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